近年来,荷塘乡山门村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核心,积极探索“思路链、力量链、服务链”三链协同机制,推动党建与基层治理深度结合,致力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全力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思路链:谋定治理机制“先手棋”
党建引领赋能,凝聚治理合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引领凝聚各方力量。通过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组织党员深入群众,了解村民需求,收集意见建议,为治理机制的搭建提供精准方向。同时,积极整合资源,动员村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形成了“党建引领、干部带头、党员群众参与”的良好局面。今年,成功流转150余亩土地,大力发展农垦种植产业。依托“农业+文旅”的创新模式,精心培育冬枣、车厘子、蔬菜、莲花等特色种植产业,同时盘活7栋闲置民房,打造乡村民宿产业,预计带动村集体年增收不少于30万元。创新治理模式,提升治理效能。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治理模式,按照“村党组织+网格长+网格员”服务模式,以自然村为单位将全村划分为5个网格,选优配齐5名网格员,整合采集信息、掌握民情、上报问题、政策宣传等职能,实现“多网合一”“一网多能”。通过微信群渠道,及时发布村务信息、政策解读,拓宽村民参与治理的渠道,让村民能够随时随地了解村庄动态,参与村庄事务讨论,增强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今年共上报信息15条,解决15条。强化协同联动,构建治理共同体。注重党建引领下的协同联动,构建了“党组织+村委会+村民理事会+乡村能人”的治理共同体。党组织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统筹协调各方资源;村委会负责具体事务的落实和执行;村民理事会由村民代表组成,负责监督村务决策的实施;乡村能人则发挥自身影响力,参与村庄文化建设、矛盾调解等工作。通过各方协同合作,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良好治理格局。今年累计受理群众诉求7件,办结率80%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无偷盗、无打架斗殴、无刑事案件的“三无村庄”。

力量链:凝聚多元共治“强磁场”
党员带头,激活治理“红色引擎”。村党组织定期开展党员培训和教育活动,强化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党员主动亮身份、作表率。在村庄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中,党员们冲锋在前,带头开展环境整治、宣传政策法规,成为群众身边的“行动标杆”,带动周边村民积极参与,形成了“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的良好局面。村民自治,激发群众参与活力。成立了村民理事会,由村民代表选举产生,负责村务决策、监督和执行。村民理事会定期召开会议,讨论村庄发展规划、公共事务管理等重要事项,确保村民的声音能够被听到、被重视,形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管、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良好氛围。在村里的饮水工程改造项目中,村民提出意见建议,村委会及时采纳并协调解决,最终项目顺利实施,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能人助力,汇聚治理“智慧力量”。积极发挥乡村能人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作用,汇聚各方智慧力量。村里成立了能人理事会,邀请在外创业成功人士、退休干部、教师等乡村能人加入,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牵线搭桥。他们积极参与村庄文化建设,捐赠书籍、举办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在矛盾纠纷调解中,凭借威望和经验,帮助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维护村庄和谐稳定,为多元共治注入了新的活力。

服务链:打造民生保障“生态圈”
聚焦公共服务,筑牢民生保障基础。以党建为引领,将公共服务作为民生保障的关键环节,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多方筹集资金,维修路灯、修缮道路,改造文化广场、卫生室等公共设施,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同时,村党组织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精准帮扶解困,传递民生关怀温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精准帮扶作为服务链重要环节。通过入户走访、调查摸底,精准识别困难群众,做到“一户一策”。对困难家庭,落实帮扶政策促就业增收;对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群体,特殊时间节点上门慰问并定期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慰藉等服务,切实解决实际困难,提升村民幸福感和满意度。今年以来,依托发展乡村产业共吸纳15余名村民就业增收。文化活动赋能,丰富民生服务内涵。注重以文化活动赋能基层治理,丰富民生服务的内涵。充分发挥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的作用,定期组织文艺汇演、送戏下乡等活动,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村民的精神风貌,为基层治理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