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工作。区发改委起草了《2023年景德镇市昌江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工作要点(征求意见稿)》,现将《2023年景德镇市昌江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工作要点(意见征求稿)》予以公布。欢迎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在2023年6月2日以前通过以下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将意见和建议电子档发至cjqfgw@163.com。
联系人:吴喜珍 联系电话:0798-8389957。
2023年景德镇市昌江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工作要点
(征求意见稿)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五次党代会部署,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持续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加快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努力构建美丽中国建设样板区、生态文明改革引领区、全面绿色转型先行区、生态福祉共享示范区。
一、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
(一)完善生态保护制度
1.基本完成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基本完成昌江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昌江分局。以下所列单位均指牵头单位)
2.待省自然资源厅出台《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技术指南》后,按照省相关技术指南执行。(市自然资源规划局昌江分局)
3.2023年底前完成景德镇市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市自然资源规划局昌江分局、区林业局、区农业农村水利局)
4.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市自然资源规划局昌江分局)
5.强化河湖长制,建设幸福河湖。(区农业农村水利局)
6.充分利用省级林长制智慧平台,不断压实各级林长责任,着力打造林长制升级版。(区林业局)
(二)健全环境治理体系
7.全面落实美丽江西建设景德镇市昌江区任务,制定全面落实美丽江西建设景德镇市昌江区任务2023年工作计划和工作台账。(昌江生态环境局)
8.制定出台《昌江区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工作方案》。(昌江生态环境局)
9.落实新制修订的环境质量、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等重点领域关键标准。(昌江生态环境局、区市场监管局)
10.贯彻落实省环保信用评价管理办法。(昌江生态环境局、区市场监管局)
11.落实省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制,配合建立健全风险管控机制。(昌江生态环境局)
12.制定《景德镇市昌江区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方案》(区农业农村水利局)
13.推进落实水权制度改革,贯彻落实《江西省关于推进用水权改革的实施意见》,逐步推开水权改革试点。(区农业农村水利局)
(三)优化绿色发展制度
14.夯实能耗和碳排放统计核算基础,科学核算统计碳排放,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区发改委、区统计局)
15.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市场建设,配合做好碳市场监管相关工作,推动重点排放企业完成碳排放配额清缴。(昌江生态环境局)
16.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目标,持续开展不同类型的水权交易。(区农业农村水利局)
(四)着力完善生态司法体系
17.开展“环保瓷都行”活动。(区人大环资委)
18.引导所联系界别委员聚焦生态环境问题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开展基层民主协商。开展“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快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民主监督,推动国有企业谋划实施一批绿色低碳示范项目,科学开展碳排放核算、核查等。(区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
19.依法严厉打击生态领域犯罪,严打非法采砂犯罪,彻查盗采关联犯罪,深挖涉砂黑恶犯罪,严查非法装卸、运输、存放使用盗采砂石的行为。紧盯“捕运销”全环节、全链条,严防非法捕捞活动反弹,进一步提升打击质效。(昌江公安分局)
20.完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公益诉讼工作机制。(区检察院)
21.推动落实区检察院与昌江生态环境局生态损害赔偿协作机制。(区检察院、昌江生态环境局)
22.加大生态环境及资源保护领域的公益诉讼案件办理力度,持续开展生态环境及资源保护领域的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深化落实“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探索建立涉林行政执法与生态损害赔偿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区检察院、区林业局)
23.继续完善创新生态环境公益侵权案件生态环境修复执行方式。(区法院)
24.深入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认真贯彻《关于建立健全江西省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推动领导干部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区审计局)
25.配合开展《景德镇市中心城区山体保护条例》立法工作。(市自然资源规划局昌江分局、区司法局)
二、加快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
(一)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26.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出台能源保障、标准计量、综合评价考核、固碳增汇、绿色金融等支撑保障政策。(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有关部门)
27.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好“碳达峰十大行动”,探索开展“双碳”工作综合评价激励。(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有关部门)
28.积极创建第二批省级碳达峰试点,加强经验总结和推广应用。(区发改委,有关乡(镇)街道)
29.完善能耗总量和强度调控,落实原料用能和新增可再生能源不纳入能耗强度和总量控制制度,健全全省上下贯通的节能监察体系,统筹做好优质重大项目用能保障和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区发改委、区统计局,有关乡(镇)街道)
30.健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机制,开展绿色低碳、资源环境领域技术研究,加快绿色低碳核心技术落地应用。(区科技局、区工信局)
31.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持续推进屋顶光伏建设三年行动,开工建设一批光伏、风电项目,支持风电、光伏发电配套适当比重的储能设施。(区发改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昌江分局、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区林业局,有关乡(镇)街道)
32.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逐步降低传统燃油车在新车产销和汽车保有量中的比例,新增公交车、出租汽车电动汽车占比保持在80%以上,新增及更新公务用车新能源汽车配备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区工信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关事务管理中心、区财政局)
33.大力推进工业节能,实施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服务“双轮驱动”,全区规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3%左右,加大排查力度,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区工信局)
(二)全面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34.应用全省生态产品信息共享与GEP自动核算平台,全面开展全省GEP定期核算并推动结果应用。(区统计局、区发改委)
35.构建市县自然资源储备保障机制,适时制定平台建设和服务规范市级地方标准。构建区自然资源储备保障机制,适时制定平台建设和服务规范区级地方标准。(市自然资源规划局昌江分局、区林业局、区发改委、区市场监管局)
36.有序推进生态资源收储运营平台及林权收储担保体系建设。(区林业局)
37.落实绿色产品标识管理制度。开展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宣传周活动,有效提升绿色产品认证的知晓度和美誉度。(区市场监管局)
38.建立生态领域财政转移支付额度、生态保护补偿额度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挂钩机制。(区财政局、区发改委、区统计局)
39.纵深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持续扩充绿色产业项目库,引导推动项目融资对接,扩大绿色信贷规模,鼓励深化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创新及复制推广。(区金融办)
(三)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40.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制定精细化工、医药、航空、陶瓷等行业数字化行动计划,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区工信局、区发改委)
41.聚焦“3+1+X”特色产业,支持一批新兴产业倍增项目,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行动,支持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引导重点行业企业技改升级。(区工信局)
42.加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行业企业规范管理,推动一批行业企业列入国家、省级规范公告名单。(区工信局,有关乡(镇)街道)
43.支持有关企业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积极推荐申报省级水效领跑者名单。(区农业农村水利局)
44.持续推进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创建,积极申报省级绿色制造名单。(区工信局)
45.加快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两品一标”,积极帮扶和引导企业,参与申报有机产品认证、江西绿色生态等认证。引导企业做大做强有机产业,鼓励生产者和消费者关注有机产品认证,营造政府重视有机、企业做精有机、人人关注有机的良好社会氛围。(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发改委)
46.大力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塑造文旅融合品牌,全力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宁封窑创4A、荷塘童坊旅游等创省级旅游度假区。丰富旅游业态,实施“国际瓷都·优质文旅”融合计划,提升“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品质。(区文广新旅局,有关乡(镇)街道)
三、巩固提升生态环境优势
(一)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
47.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深入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化工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和港口污染、尾矿库污染等治理。(区长江办、区住建局、区工信局、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区交通运输局、区应急管理局、昌江生态环境局、区城管局)
48.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按照时限要求完成整改并销号。(区长江办、昌江生态环境局、区有关部门,有关乡(镇)街道)
49.扩大市场活跃度。支持各类企业有序进入我区生态环境治理、固废城乡协同处置、清洁能源供给保障和产业优化升级等领域市场。(区发改委、昌江生态环境局、区住建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商务局)
(二)狠抓重点领域污染治理
50.深化新污染物治理工作,以环境风险预防为主,逐步构建我区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化管理‘筛、评、控’体系”(昌江生态环境局)
51.加快推进昌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2023年底前30%左右的排污口完成整治。(昌江生态环境局、区农业农村水利局)
52.强化河道岸线管控,持续深入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区农业农村水利局)
53.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积极申报省级村点,开展整治人居环境整治,改造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区农业农村水利局)
54.落实国家进出口禁限管理政策,深入组织开展禁止洋垃圾入境“蓝天”专项行动,持续保持打击洋垃圾走私高压态势。(区市场监管局)
55.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贯彻落实《江西省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加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全过程全链条监管。(区住建局、区发改委、区城管局)
56.完善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积极推广“互联网+回收”模式。(区商务局)
(三)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修复
57.持续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森林质量提升行动,完成市里下达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计划任务。(区林业局)
58.加快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步伐,全面完成规划确定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任务,有效提高水土保持率。(区农业农村水利局)
59.开展矿山生态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实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市自然资源规划局昌江分局、有关乡(镇)街道)
60.推动签订新一轮昌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区财政局、昌江生态环境局、有关乡(镇)街道)
61.开展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大力开展对破坏、违规占用湿地等情况督察督办。(市自然资源规划局昌江分局、区林业局)
62.开展重要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监测,实施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重大保护工程。(区林业局)
63.落实重点水域禁捕工作要求,协调解决禁捕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巩固长江十年禁渔成果。(区农业农村水利局、昌江公安分局))
四、深入打造生态文明示范样板
(一)强化改革攻坚和总结推广
64.深入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规划纲要,持续推进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改革攻坚行动。(区生态文明办、区有关部门,有关乡(镇)街道)
65.聚焦生态文明重点领域,着力打造一批生态文明改革创新实践基地。(区生态文明办,有关乡(镇)街道)
66.推动各地在生态文明领域形成一批在全省、全国可复制可推广、具有景德镇特色的典型经验和成熟模式,积极做好2023年生态文明建设国务院督查激励申报工作。(区生态文明办、区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
67.提炼试验区在改革路径、制度安排、工作机制、推进方法等方面形成的经验,形成一批改革示范经验在全市复制推广。(区生态文明办、区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
(二)推进重大示范平台建设
68.持续推进全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市自然资源规划局昌江分局、区发改委,有关乡(镇)街道)
69.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区林业局,有关乡(镇)街道)
70.持续推进循环经济,大力推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加快建立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区发改委、昌江生态环境局、区工信局,有关乡(镇)街道)
五、持续优化系统推进格局
(一)推广绿色行动
71.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实施粮食节约和塑料污染治理等专项行动,开展“光盘行动”等反食品浪费活动。(区发改委、区农业农村水利局、昌江生态环境局、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等)
72.持续实施绿色生活创建,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绿色(清洁)家庭、绿色出行等创建活动。(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区商务局、区住建局、区妇联、区交通运输局)
73.强化“河小青”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实施“净滩行动”常态化开展巡河护河志愿服务,构建团组织、志愿者组织、志愿者三者之间成熟的动员和参与机制。(团区委)
74.推广碳普惠制度,建立公众绿色消费积分激励长效机制,全面推行公共机构低碳积分制(绿宝碳汇),实施大型活动碳中和,持续推广“试点项目开发-大型活动碳中和消纳”的林业碳汇交易模式。(区机关事务管理中心、昌江生态环境局、区林业局、区发改委)
(二)强化宣传引导
75.组织办好生态文明宣传月、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重大活动。(区委宣传部、区生态文明办、昌江生态环境局、区林业局)
76.深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党校教学培训内容,加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区委组织部、区教体局)
77.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典型案例挖掘和宣传报道,搭建生态文明集中宣传展示平台,定期曝光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文明建设事件。(区委宣传部、区委网信办)
78.进一步强化党委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生态文化宣教体系,形成生态文明共建共享合力。(区委宣传部、区委网信办)
(三)强化组织实施
79.强化工作部署。组织召开区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重点工作。(区生态文明办)
80.加强组织协调。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健全工作协调、调度推进、考核督导、奖惩激励等工作机制,确保工作有力有序推进。要加强经验模式总结,及时将典型经验和成熟模式宣传推广。(区生态文明办)
81.落实工作责任。区有关部门要对照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点明确的年度重点任务,落实落细工作举措,切实抓好工作要点的推进实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区生态文明办、区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
征求意见结果:
暂无征集结果!
网友意见: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