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昌江工业领域积极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努力克服各种制约和困难,工业经济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在总量指标、经济效益、创新能力、支柱产业发展、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持续地支撑了昌江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但昌江工业领域仍然存在体制性、结构性等方面的突出矛盾,有待在十三五时期切实加以解决。
十三五时期是昌江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黄金时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提升工业化水平,成为昌江工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科学制定和实施十三五工业发展规划,以新理念和新思路谋划新一轮工业经济发展,对全面引领和推动昌江今后五年工业经济实现科学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二五以来工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区委、区政府把工业经济作为昌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牢固树立“工业强区”理念,狠抓工业项目和服务企业,工业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面对宏观环境的剧烈变动,区委、区政府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通过强化企业服务、减轻企业负担、建立绿色审批通道、促进创新转型,使得昌江工业经济持续健康稳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十二五以来,全区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工业始终保持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45.12亿元,相比2010年的36.66亿元,增幅达29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3.34亿元,相比2010年的30.84亿元,增幅达364%。
——经济效益取得较大提升。十二五以来,全区规模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总额及利润总额等经济效益取得较大提升。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43.34亿元,相比2010年的30.84亿元,增幅达364%;利税总额为10.24亿元,相比2010年的1.55亿元,增幅达560%;利润总额为5.25亿元,相比2010年的0.61亿元,增幅达760%,全区工业经济效益取得明显的进步。
——主导优势产业发展较快。全区的工业支柱产业进一步巩固发展,医药化工业成为全国重要的医药中间体生产基地。新型建材业创新发展,节能环保产品深受本地市场欢迎。配套加工业靠大联强,占据了大型企业、重点企业产业链的重要部分。
——产业集聚区建设稳步推进。依托206工业走廊,将206国道以西、鱼山丽阳两镇之间区域重点打造成我区工业集中落户承接平台,完善水、电、路、排水排污等配套设施建设,为项目的入驻提供了保障。
“十二五”以来,昌江工业经济发展跨上新台阶、取得新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特色产业整体素质偏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滞后,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的支撑作用较为薄弱,没有建立起现代工业体系;二是龙头骨干企业数量少,其示范、引领和带动效应有待加强,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滞后,企业之间同质竞争比较普遍,没有形成生产配套协作体系;三是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融资体制、人才政策、工作机制和政府服务等方面仍存在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二、“十三五”时期工业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既是工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国际国内的经济技术发展将出现一系列新变化,昌江工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将更为复杂,但总体上看,机遇大于挑战。“十三五”时期,昌江要在准确研判外部发展环境的前提下,紧紧抓住战略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着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发展。
(一)主要机遇
全球产业转移和产业融合加速推进。全球产业转移趋势将进一步延续,通过引入扩链、补链、提链企业,将不断延伸和完善昌江产业链条、加强产业间的联动。同时,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传统产业,不同产业之间及其内部相互交叉、渗透、融合,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不断拓宽产业发展空间,并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这些新变化为昌江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国加强内需主导和加快消费升级。我国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的政策取向将有力地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居民消费需求随之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消费者更加崇尚自然、特色和绿色消费,将有力地促进我国工业高端化、生态化发展,将有利于昌江工业进行结构调整和优化。
我国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我国将着力建立健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体制机制,将大力推进资源型要素价格改革、国企改革、垄断性行业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加快社保、教育、卫生、住房等民生领域的各项保障制度建设,这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将为昌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
昌江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皖赣铁路、206国道和可通300吨货轮的昌江河在此交汇,九景高速、景鹰高速在此接轨,位于北郊的4C级罗家机场可供波音737大中型客机起降。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形成巨大的金十字架,呼应南北,连贯东西。辖区内有赣东北五个大中型变电站,全区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户户通电话”,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而且由于水、电、气、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相对较低,昌江已成为周边县(市区)资本要素流动的洼地,将为招商引资工作创造更多的便利。
(二)主要挑战
全球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面临不确定性。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全球贸易、储蓄与消费正处于再平衡和再调整过程,国际贸易、投资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和升级,全球市场需求面临较大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因素为昌江工业又好又快发展造成较大外部压力。
体制机制约束较为突出。由于我市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区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能受到很大程序的约束,缺乏足够的自主权,尤其是在土地、规划等涉及工业项目落户和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问题上受到较大的限制,工业经济发展瓶颈较多。
社会人文环境存在制约。受旧体制机制思维的不利影响,昌江的一些企业开拓进取意识不强,企业家主动与外来投资者进行合作以求共赢的意识不强;部分政府部门分工有待进一步明确,对经济的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理清,对企业的服务也有待进一步深化,企业承担的体制风险依然存在。
三、“十三五”时期工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落实“工业强区”战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增量升级与存量优化并重,发挥比较优势与培育后发优势并重,提高加工制造能力与提升服务增值能力并重,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并重,产业发展与环保安全并重,为把我区打造成为“产业实力雄厚、人民生活富足、社会和谐宜居”的现代化新区作出应有贡献。
(二)发展原则
——坚持增量升级与存量优化并重
坚持在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空间结构、投资结构中做大产业规模,严格控制传统产能的简单规模扩张,提高新增项目的层次与质量,引导投资向高附加值环节倾斜,增强新增项目的带动力与辐射力。同时,加快产能整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设备与技术层次,调整与优化产业存量。
——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与培育后发优势并重
继续发挥传统产业比较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同时,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培育内生动力紧密结合,通过吸纳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管理与人才等高端要素,坚持高起点发展,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抢占新的产业发展机遇,形成新的产业支撑,积极培育后发优势。
——坚持提高加工制造能力与提升服务增值能力并重
提高我区工业的精深加工度,着力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终端产品,全面提高制造业发展水平。同时,加快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不断提升工业服务增值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吸收并重。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努力突破制约主导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技术,在重点行业领域实现向高端跃升。同时,要积极引进吸收先进国家与地区的技术成果,打造开放式创新平台,提高产业发展质量。
——坚持产业发展与环保安全并重。
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资源节约与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工业发展由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粗放增长模式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发展模式转变,着力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力求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相统一。
(三)发展目标
——工业总量目标。到2020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19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8%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8%以上。
——产业培育目标。以汽车制造、航空制造、光伏能源、包装配件、生物医药等产业为主导,努力形成多元化工业板块。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
——企业培育目标。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到2020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户数达到33户,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超30亿元企业2户、10亿元企业4户、亿元企业6户;力争培育上市公司2户。
——工业投资目标。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工业项目,“十三五”期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00亿元。
四、“十三五”工业发展重点
依据优势资源和现有工业基础,引导企业向优势产业集中,按照每年建成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以鱼丽工业平台为载体,重点发展汽车制造、航空制造、光伏能源、包装配件、生物医药等产业,着力培育建成具有较强实力和发展潜力的产业集聚地。
(一)稳步发展汽车制造产业。抓住北汽集团落户景德镇有利契机,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汽车附件、整车生产以及汽车服务等产业。
(二)大力培育航空制造产业。紧密依托602所、昌飞等航空企业,加快发展机械、电子、材料、仪器、仪表等配套产业。
(三)加快发展光伏能源产业。培育一批适应技术发展趋势、增长潜力大的新能源产业。
(四)发展壮大包装配件产业。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壮大陶瓷、冰箱、空调等包装配件产业。
(五)优化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通过扶持本土优势企业发展和实行百强企业点对点招商、产业平台产业链招商等模式,逐步形成以特色化工为基础,新型制剂、现代中药、保健食品、医疗器械为重点,具有后发优势的健康生物医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