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有效监督下,全区教体系统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工作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现将全区教体系统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计划汇报如下:
一、2022年工作情况
(一)强化政治引领,党的建设纵深发展
一是推进校长负责制。为进一步加强党对中小学校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精神,我局结合教育工作实际,从宣传引导、摸底调研、建章立制、配强班子、培训跟进五个关键环节入手,稳步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
二是打造“让人民满意的模范机关”。着力打造党建项目,拟定符合各校特色的“一校一品”建设方案,打造“红芯育人”校园环境。在本次全市党务技能大赛中,景德镇市第四小学代表队荣获全市教育系统第一名、“学校、公立医院等事业单位”项目二等奖,他们即将代表我市参加省级比赛。
三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加强思想教育,10月26日,区教体系统召开党的二十大专题学习研讨会和党的二十大学习宣传部署会,组织成立昌江区教体系统宣讲团,开展党的二十大宣讲18场。开展主题教育,督促学校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利用主题班会课、国旗下的讲话,面向全体青少年开展常态化学习教育,开展“我们的节日”“邮票中的党史”等多项主题德育活动。
四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工作,持续释放“严”的信号。做深做细日常监督,加强监管检查,激发各校(园)负责、守责、尽责的政治担当,狠抓党风廉政建设。锲而不舍纠“四风”,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紧盯重要节点,重申纪律要求。
五是推进党建带团建。加强团队组织建设,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全面落实党建带团建队建工作,使团建队建工作纳入党建的工作格局。今年,在省级评选活动中,鱼山中心学校黎佳佳被评为省新时代好少年,景德镇市第五小学王皓宇被评为全省优秀少先队员,6名少先队员获得省红领巾四星章,鱼山中心学校大队部获得省优秀少先队集体称号。在市级评选活动中,第十五小学徐宸希、第二十一小徐翎玥被评为市新时代好少年,昌江二中团委被评为“全市优秀先进团委”。在全市微团课大赛中,丽阳中学荣获一等奖,昌江区实验学校荣获二等奖。景德镇市第十五小学少先队省级课题《“双减”背景下少先队活动阵地体系的建构与实施研究》顺利开题。
(二)顺利完成考评,各类教育稳步提升
2022年4月,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对设区市提交的县(市、区)、开发区(风景名胜区)党政领导干部2021年度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结果进行通报,景德镇市昌江区为“优秀”等次。
根据省教育督导委员会《关于2021年度江西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评价“教育发展”考评结果的通报》(赣教督委字[2022]4号),昌江区6.36分,全市排名第一,全省排名第二十。
学前教育方面:
一是公办幼儿园学位不断增加。今年来,通过回收治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等方式新增公办幼儿园5所(航空、区直属、天璟、新枫中心、丽阳中心)。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54.1%,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1.2%,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5%。
二是保教质量不断提升。加强幼儿教师业务培训,重点开展教研科研、课程开发与保育教育等教师专项能力培训。提高保育员队伍专业化水平,开展保育员技能展示活动,树立典型,评选能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完善保育质量评估考核机制,提高保育工作质量权重,引导幼儿园保教并重,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深化幼儿课程改革,以课程游戏化为重点,通过专家引领、园本研修、实践反思等形式,推进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游戏化课程环境创设、多样化的一日活动组织与实施、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课程体系建设等工作。
义务教育方面:
一是加快校园建设。完成第五小学、第十五小学教学楼建设,华风小学教学楼预计11月中旬完工并交付使用。
二是聚焦“双减”工作。建立学校作业公示制度,严格控制作业完成时长,引导学生家长利用好课余时间。景德镇市第十五小学“特色作业点亮生活”入选江西省教育厅“双减”校内提质增效典型案例。完善课后托管服务,在遵循“家长自愿、校内实施、有效监管”的原则、充分征求家长意见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目前,我区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均已形成以基础课程和扩展活动为架构的课后服务体系。如昌江实验学校的合唱、围棋、舞蹈、口才、国学、书法、陶艺等活动;第十五小学的美术、二胡、足球、劳动技能等活动;农村学校在缺少各种专业老师的条件下也在有序地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如鱼山镇和丽阳镇所属的各村完小、教学点开展诵读、古文赏析、硬笔书法、讲故事、儿童画、绘本故事等活动,把课后服务打造为学生兴趣拓展平台。现我区已开展课后服务信息化管理试点工作,后续将逐步实现线上选课,课后服务将更加智能化、便民化,实现数据与国家平台对接。
三是加强教育教研。一方面以学促教,坚持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组织1128人参加网络培训,合格率达到99.3%,选派917名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能力培训,36名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参加信息化领导力提升培训,参加67节全市课堂开放月活动。另一方面以赛促教,组织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并选派教师参加各类省级和市级比赛,如第四届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全市中小学教师思政课比赛、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优秀作业征集评比等活动,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优秀作业征集评比中,我区教师获得6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
四是规范校外培训。按规定要求,从2021年7月24日起,新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予审批登记,现全区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100%。同时,从培训时间严遵守、预缴费用严监管、从教人员严管理、培训行为严规范4个方面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严格规范管理。
高中教育方面:
一是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提升。我区重点高中昌江一中改扩建工程三期项目正在进行中,预计2023年春季交付使用。9月份学校被中共景德镇市委、市人民政府评为“十大模范学校”学校。
二是职业高中发展提升。3月,投资2.83亿元的昌江区高级职业学校正式投入使用,现设有计算机应用、智能运行与维护、中餐烹饪等专业。10月21日,区高级职业学校顺利迎接省教育厅专家评估组的办学水平分级评估,获得良好反馈。
(三)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加大体育事业发展
一是扩大教师队伍。招聘公办幼儿园合同制教师95人,招聘中小学教师和特岗教师39人,合计134人。在教师队伍扩大的同时,我区多名教师获得省、市荣誉,第十五小学江荔思入选“赣鄱名师名校长启航工程”,获得全市十大模范校长;昌江区实验学校李伟英获得全市十大模范教师。
二是校园体育稳步提升。我区作为全市先行先试的游泳试点区,区委、区政府成立游泳进校园领导小组,借力社会游泳场馆资源,我区4年级学生全面开展游泳训练。制定《昌江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 年)》,计划结合昌江区实际情况和全域旅游工作,利用月亮湖丰富的水域资源开展体育活动。以全省运动会和百县体育赛事为契机,加强竞技体育的训练和备赛工作。
(四)提升校园信息化建设,积极创建平安校园
一是夯实校园安防建设。9月底完成昌江区25所中小学(幼儿园)建设改造安防“四个一”工程项目。
二是完善学校数字化设备。投资750.1万元为昌江区高级职业学校配备教学设施设备。积极推广智慧作业,为全区教师配齐智慧笔,实现我区“智慧作业”学校使用达标率100%,班级使用达标率100%,教师使用达标率100%。
三是开展安全专项活动。开展应急疏散演练30场次,参加演练学生2万多人次。与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共签订防溺水安全承诺书25663份,开展“万师访万家”活动,深入宣传防溺水工作。邀请法治副校长进入校园,走进课堂专题召开20余场次的法治讲座,下发《反欺凌承诺书》《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成家校合力。
四是常态化督查校园环境。严格按照《景德镇市文明单位测评体系》,各区属学校定期对其校园内外区域的事项进行内部督查,并与相关责任部门联合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整治行动。全面开展无烟学校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无烟校园环境,使青少年远离烟草危害。
(五)积极筹措教育经费,落实脱贫攻坚工作
2022年度共争取各类教育资金5528.62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162.1万元、省级资金3366.52万元。坚持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优先顺序,确保科学调度、统筹安排,有序保障昌江区各项教育事业工作稳定开展。
严格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切实做好教育系统扶贫工作。截至10月底,共发放各类教育资助金共计144.77万元(其中:资助脱贫户学生949人次,发放各类教育资助金42.75万元)。
二、存在问题
当前,我区教育已进入发展新阶段,但是对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我们还存在不少差距。
(一)部分学校硬件设施、师资等方面相对薄弱,城乡、校际存在一定差距。
(二)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企业融合不够深入,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
三、2023年工作打算
(一)发展完善教育体系
在学前教育方面,继续大力发展公办园,提高公办幼儿园比例,完善学前教育体制,使公办幼儿园在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将小区配套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资源整合的载体,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让其办成公办园或者通过零租金方式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园,推动幼儿“就近入园”。
在义务教育方面,扎实推进“双减”工作。做好课后延时服务工作,课后延时服务工作遵循“家长自愿、校内实施、有效监管”的原则、充分征求家长意见和广泛调研,结合实际,根据学校特色制定“一校一案”,为学生提供“菜单式”的服务。规范全区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校外培训负担。
在高中教育方面,优化职普高中协调发展。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深入实施普通高中“一校一品”特色工程,加快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区高级职业学校把培养技术人才摆在首位,紧盯全市工业园区用工需求,主动加强与企业、产业对接,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求,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校“园”合作办学模式,大力改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的培养“适销对路”的技术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二)推进校园环境提升
1.重点做好丽阳中学和少儿体校整体搬迁工作。丽阳中学地处丽阳古窑址旁,校园周边房屋都已拆迁,加之来自新建昌南学校的竞争压力,其初中生源流失十分严重,计划将其整体搬迁;少儿体校由于场地限制,导致许多体育培训项目无法进行,计划将其整体搬迁。
2.重点做好昌江一中、昌江一中分校、第五小学、华风小学、第四小学、景航学校和西郊小学7所学校改扩建工作。昌江一中改扩建工作正在进行中;昌江一中分校学生数与日俱增,计划扩建或进行改建;第五小学计划规划新建五层、框架结构占地面积约72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600平方米综合楼。华风小学学生逐步增多,计划在旧楼拆除位置新建第二教学楼,规划建设五层、框架结构占地面积约48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400平方米教学楼;第四小学和景德镇市实验学校仅有一路之隔,其办学条件远远低于新建德市实验学校,考虑昌江区被选为游泳课开设试点区,计划对学校进行改扩建并建设游泳馆;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型城区学校的崛起以及学校自身环境问题,景航学校生源大不如前,计划进行改扩建,以平衡城区与农村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差距;西郊小学环境老旧,招生困难,现已无学生,作为一所城区学校,难以生存,但若其改建成幼儿园,将惠及周边有学前教育需求的居民,计划将其改建为西郊幼儿园。
3.按照学校建设改造计划,为搬迁、新建、改建学校、幼儿园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完善教师增补机制。通过自主招聘、省级统招平台、定向培养、特岗招聘等方式继续做好教师配备工作。二是重视教师专业成长,特别是双师型教师,推动企业高技能人才、工程管理人员、能工巧匠和职业学校教师双向流动。三是调整教师结构。加大男性招录的比例,设置男性岗位;加大中小学急需专业教师的招聘比例。
(四)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围绕全民健身日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工作;加强竞技体育的训练和备赛工作,积极向国家队、省队、市队输送体育后备人才;完善奖励政策,完善体育人才培养、引进的各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