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县(市、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昌南新区党工委:
现将《景德镇市商贸兴农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3年7月3日
景德镇市商贸兴农行动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通过农产品商贸,有力策应我市“贸易兴市”大局,有力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有力支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转型升级,做强做大我市农产品流通销售,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目标
用四年时间(2023-2026),大力推进农产品贸易,聚焦产业主体培育、产品品牌培育、农产品网络销售、产销对接、物流设施等内容,力争实现到2026年底,农产品贸易达到 120亿元。其中茶叶销售达15亿元,蔬菜销售达27亿元,浮梁大米、流芳茅蔗糖等区域公用品牌和地理标志农产品销售达 6亿元;其他农林牧副渔产品销售72亿元。全市农产品对外出口达到5千万元,农产品网络销售达到6亿元。
二、主要任务
(一)强主体行动
1.培育扶强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梯次发展,持续推动一批年产值超1亿元、超5亿元、超10亿元的雏鹰型、成长型、领军型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一批产学研融合的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培育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个,市级龙头企业160个,销售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17个。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户跟进,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8个。
2.推动产业融合链式发展。围绕绿色食品产业链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环节,推动稻米、生猪、水产、果业、蔬菜、茶叶、牛羊、禽类、富硒农业等产业链不断完善,建设一批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完整的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区、产业强镇、返乡入乡创业园和“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推动农业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发展壮大一批加工型、流通型、服务型、科技型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年产值超亿元的农业“链主”企业。
3.农产品加工业绿色增效。大力发展绿色加工,实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开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高标准建设全国绿色有机农产品重要基地。推动初加工设施综合利用,建设粮食烘储和果蔬加工中心。全面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产业集群和食品小镇,推动绿色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米粉产业、食用植物油、茶饮料、中药饮片、富硒产品、休闲食品、方便食品等开发类别多样、营养健康、方便快捷的系列化加工产品。创建推介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品牌。
4.唱响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推进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推动10家以上企业进入全省农产品企业品牌100强。推动“浮梁茶”区域公用品牌在全省党的二十大区域公用品牌中不断进位。做大做强乐平桃酥、洺口茅蔗糖、浮梁碱水粑、涌山沙琪玛、古镇丽阳等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浮梁茶”等区域公用品牌在央视重要栏目进行广告宣传,支持农产品企业品牌参加进高铁、进社区、进主流媒体和短视频等“N个渠道”宣传。
(二)促电商行动
5.培育农产品电商企业。加快特色农业、农产品企业、优质农产品与传统电商、社交电商、专业电商、直播电商等对接。支持农产品企业自建电商平台(小程序)并进行推广。优化电商布局,招选网络销售较强的企业承建市、县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经营“赣农宝”地方特产馆,发展线下服务站,指导农业企业入网销售,拓展农产品运营中心的电商指导孵化、农产品集中展示、农产品汇集、仓储物流、标准统一、品牌打造、质量溯源等功能。出台农产品网络销售奖补措施,对农产品运营中心的网络销售业绩进行考核,支持农产品运营中心发展壮大。
6.加强与主流电商平台合作。支持符合条件的电商企业在京东电商平台上建设景德镇农特产馆,通过打造“中国特产·景德镇农特产馆”样板店铺工程,整合京东物流入仓服务、产品供应链,实现从地头到消费者的一体化电子商务运营服务。推动优质农产品入驻盒马鲜生等大型商超,推动特色农产品企业申报京东农场、盒马村合作项目。支持市、县农产品运营中心以及其他具备一定条件的电商企业在淘宝、抖音等主流电商平台上以运营中心或农特产馆的名义开设网店或账号。
7.组织开展农产品电商活动。与主流电商平台合作开展“景德镇农产品电商消费季”农产品网络销售活动,活动时间不少于3个月,组织本地优势特色农产品主体参与,在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推动本地农产品上行,助力农民增收。积极参与配合省农业农村厅与江西广播电视台联合组织的“与江西的100次乡遇”融媒体推广及直播带货活动。归集本地特色农产品,组织当地有销售能力的企业、个人、当地具有一定粉丝量的网红、达人,加入直播行列。共同推行“一村一品”,做响“特”的文章,创响一批“乡字号”农产品品牌。
8.提升农产品网络营销基础能力。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完成信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库和农产品网络营销应用系统的建立奠定基础。培训农产品营销主体,即农户、龙头企业和营销中介组织,以掌握农业信息技术,掌握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应用、维护和管理。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畅通农产品的上行渠道。
(三)畅渠道行动
9.持续推进产品产销对接。组织开展商超对接。沟通本地产品规模大、质量安全优、品牌效应好的优秀农产品企业和市区连锁商超,促进鲜活农产品的农超对接;通过景德镇外地商会等机构和人员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城市群的连锁商超,举办景德镇市农产品专卖场,促进本地特色农产品与外地超市的农超对接。积极组织展会对接。组织企业参与国家、省级组织的农交会、农博会、绿博会等系列展示展销活动和参加目标城市、重点市场的展会,通过展示展销促进农产品销售。
10.提升公共服务拓展营销渠道。积极对接、依托省农业农村厅农产品流通销售工作专班,提升服务农产品销售水平。健全产销衔接机制,建立景德镇市农产品品牌名录库,在部门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发布农产品品牌相关信息,以品牌引导产销对接。不断完善优质农产品营销体系,着重强化市、县优质农产品运营中心功能,不断提升优质农产品运营中心能力。积极参与建立全省产供销一体、多元化资源聚合的农产品产销联盟,打造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内外联动的销售网络。
11.促进仓储冷链物流发展。加快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推进田头小型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产地低温直销配送中心、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消费双升级。按照“田头市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模式,支持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产地贮藏保鲜能力,降低农产品损耗。优化农产品流通体系,打造农产品物流节点,发展直销配送、连锁经营、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产销对接的新型流通业态。加快完善升级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打通农村网络购销运输配送渠道,统筹建设物流配送中心,支持邮政公司建设改造县级快递物流配送中心和乡镇快递物流站点。重点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经营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提升农村物流发展水平,降低物流成本。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在市贸易兴市工作领导小组下,成立景德镇市商贸兴农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农村局,负责日常推进、督查、评估工作。市直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合力推进。各地要落实主体责任,强化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方案,落实配套政策。强化考核评估,健全考核指标体系,及时跟踪评估工作推进和完成情况。
(二)强化政策支持。
加快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促进商贸兴农政策,落实惠企纾困政策,切实用好各类金融工具,解决企业融资难、成本高、结算慢等问题,打造商贸兴农政策支持高地。支持农村商贸发展,深化商务助力乡村振兴成果,规范发展产销对接的新型流通业态。打造宽松有序的市场环境、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合作共赢的开放环境、安商尊商的人文环境,切实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
1.对我市农产品企业出口年交易额达到500万元以上的,按实际出口额2‰的标准给予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2.对农产品企业建设境外营销网络给予实际建设费用50%的政策支持,每家企业最高不超过30万元。对农产品企业投保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且缴纳保费的给予实际缴纳保费的50%补贴,最高不超过40万元。
3.对农产品贸易企业中年缴纳工薪个人所得税不低于人民币3万元的贸易类高层次人才,由受益财政按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4.对新入统的农产品贸易企业,且连续两年在库,由市、县两级财政各给予1万元专项奖补。
5.对参加央视广告宣传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参加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的“N”个渠道宣传以及入选“赣鄱正品”的农产品品牌的企业,给予争取省级相关资金补助。
6.市级组织或参加省级以上的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会,由市农业农村局提供场租、展馆设计和搭建;对获得绿色、有机、地理标志认证品牌的参展企业参加专项展示展销给予适当补助。
7.2023年-2026年底,对当年销售本市农产品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电商企业,按实际销售额1‰的标准给予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奖励。
8.对获评全省星级休闲乡村民宿的,给予五星级10万元、四星级5万元、三星级3万元的补助。
以上扶持资金在市级贸易兴市、市农业农村局年初预算安排专项及上级财政奖补等有关资金中予以统筹安排。
(三)培育贸易人才。结合“头雁计划”、“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带头人、农村创新创业者在农产品贸易方面的培训力度。加大农产品电商从业人员培训,将网络销售纳入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内容。发挥市、县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和主流平台地方特产馆的培训服务作用,对乡、村益农信息社及从事农产品直播带货人员进行培训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