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区政府网 | 市政府门户网站 | 网站无障碍 | 关怀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区应急管理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应急管理 > 应急信息

昌江区应急管理局2022年工作总结 及2023年工作安排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期: 长期有效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信息索取号: 736355488/2022-72555 发布时间: 2022-11-16

    一、总体情况

(一)安全生产形势

2022年截至目前,昌江区辖区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2起、死亡2人,其中建筑施工事故一起,死亡1人、经营性交通事故一起,死亡1人。与去年同比事故起数持平,死亡人数同比下降了50%。危险化学品、工贸、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领域)及其他行业未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森林防灭火形势

全区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重点区域、核心景区未发生森林火灾,也未发生因森林火灾导致的人员伤亡事故,森林防灭火工作成效明显。2022年获评全省森林防火“平安县”先进单位,并连续12年获评全省森林防火“平安县”先进单位。

二、2022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树牢安全发展理念。今年以来,召开区委常委会会议3次、区政府常务会议6次、区安委会全体成员会议3次、区安委会专题会议2次,学习贯彻全国全省全市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及国务院安委会十五条措施,听取安全生产汇报,分析安全生产形势,部署推进安全生产工作。党政主要领导以身作则,积极践行“一线工作法”,在五一、国庆前后和党的二十大期间等重大节日、重点领域、敏感时期重点重点时段深入基层和企业开展督查检查,区委、区政府班子成员按照挂点乡(镇)街道和分管行业领域分别带队进行了安全生产检查,现场帮助解决企业安全发展中的难题,指导建立问题清单和工作台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有力地促进了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

(二)坚持以严实的责任制度凝聚安全生产合力。

一是强化“党政同责”,全链条压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责任。区安委办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将应急管理工作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进一步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安委会实行了“双主任”制,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实施方案》明确了区委、区政府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和年度安全生产重点工作任务“两个清单”。二是强化“三个必须”,全方位压实属地和部门监管责任。区政府与全区6个乡镇(街道)和23个负有安全生产直接职责的区安委会成员单位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制定了《昌江区安全生产职责暂行规定》,健全完善区安委会牵头抓总、13个专委会分线抓落实以及部门信息共享、会商研判、协调联动、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区应急局全面推行“互联网+执法”,检查企业27家次,出动执法人员50余人次,查处隐患82项,已经整改78处,正在整改4处,整改率95%。三强化“主体责任”,系统化推进企业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综合运用“政府买服务、专家查隐患、属地督整改、行业强执法”的方式,推进企业主要负责人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江西省生产经营单位落实一线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责任的指导意见》,开展风险辨识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五个一”活动和“十个一次”活动,42家企业运用“江西省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实现企业隐患“自查、自报、自改”和线上闭环管理,录入整改隐患2000余条。实施企业安全生产履职“一报告、双签字”、“黑名单”、联合惩戒、双千示范工程建设,辖区1家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达标和4家加油站及2家工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达标审查任务全部完成,达标率100%;已建成安全标准化和风险管控示范企业10家;督促40余家企业报送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履职报告。

(三)坚持以强有力的举措推进重点领域风险防范。

一是持续推进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巩固提升”攻坚战全区各部门按照《昌江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巩固提升”攻坚战工作方案》要求,聚焦重大安全风险管控、重大隐患排查整治、安全生产“打非治违”、安全生产源头管控、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双千示范”工程建设、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从业人员安全技能提升、公共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城镇燃气安全整治、危险化学品安全整治等12大方面,列出详细任务清单,明确牵头部门、责任单位及时间节点,全力推动我区安全生产整体水平明显提升特别是,聚焦危险化学品、城镇燃气和自建房安全整治,我们下大力气整治攻坚,坚决防范遏制重大事故发生。2022年以来,我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纳入整治范围企业301家,其中全面开展对标梳理完善制度的有65家;开展宣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活动10场,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全区共辨识风险点160处,实际受控160处,受控率达100%以上;出动现场执法1135人次、下达执法文书127份、实施行政处罚8次,责令停产停业1家,曝光违法行为4起,行政处罚5余万元。二是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国庆前后和党的二十大期间,组织13个专项督查检查组深入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消防、建筑施工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了全区安全生产督导督查工作,截至目前督查检查企业45家,发现安全隐患100余处安全隐患。三是持续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聚焦危化品、消防、道路交通等10个领域,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全区共出动执法人员400余人次,督导检查60余次,检查单位80余家,检查发现非法违法行为47起,行政处罚0.838万元。四是狠抓上级督办隐患问题整改。省安委会第二巡查组发现部门层面14个问题,省省安委会办公室督查发现3条问题和省安委会第三巡查组发现的2个问题。区领导作出指示批示后,区安委办第一时间督促各有关部门和企业按照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要求,实行闭环管理、限时整改销号到位。

(四)坚持以系统化的体系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

一是推进应急能力建设。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推动全区6个乡(镇)街道实现“六有”(有机构、有机制、有预案、有队伍、有经费、有物资、有培训、有演练),行政村(社区)实现“三有”(有场地设施、有物资装备、有工作制度)全部到位。二是加强预案体系建设。及时修订《昌江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昌江区生产安全事故灾难应急预案》,指导监督企业开展风险辨识、物资储备和预案演练。三是加大宣教培训力度。推进“三项岗位”人员培训,着力提升各类企业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组织开展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班和防汛(灾害信息员)培训班各一期,培训200余人。

(五)强化源头管控,扎实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

1.加强汛期防范和抗旱救灾工作,坚决打赢打好防汛抗旱救灾主动仗。今年入汛以来,为落实各项防汛措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防汛和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和市防指的工作部署,全面做好防大汛,抗大灾,抢大险各项准备。一是认真部署安排。331日上午,区政府召开防汛工作部署会,贯彻落实省、市防汛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要求全区各级干部迅速进入防汛救灾应急状态,以对党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协调联动,狠抓落实,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压实各级责任。及时下发了《小型水库安全度汛“五个责任人”的通知》,要求各乡(镇)街道,区防指各成员单位强化责任落实,做到每个点位有人管,防汛责任人到点到岗,开展查险度汛工作。三是做好应急准备。及时制订区防汛应急预案和水库度汛方案。汛期开始至端午节前后,我区出现多轮强降雨天气,全区共出动600余人次巡查巡检,城市内涝点、山塘水库、中小河流等重点领域汛情安全稳定。513日开展了防汛和灾害信息员业务培训,培训乡(镇)、村社区人员90余人。四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继续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保值保量完成数据上报。及时统计灾情信息,做好灾情损失查核。积极开展综合减灾示范创建,提高社区减灾能力建设。四是加强统筹调度密切关注旱情发展趋势,及时向各乡(镇)街道、区防指各成员单位发布预警预报信息,加强会商研判,早做准备。加大抗旱投入,根据旱情变化和抗旱实际需要,积极筹措资金,紧急采购必要抗旱设备和物资,为打赢抗旱这场硬仗提供物资保障。加强旱情信息统计报送,会同农业农村水利局指导乡(镇)及时做好农业灾害损失信息统计上报,做到数据信息统一口径,为争取上级救灾资金打好基础。

2.强化源头管控,扎实做好森林防灭火工作。切实抓好森林防灭火工作。狠抓平安春季行动、野外火源专项治理行动和打击森林违法用火行为专项整治行动、专业森林消防队大练兵大比武活动、森林防火宣传月等重点工作,各项森林防灭火基础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全年没有发生一起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强化工作部署,注重责任落实。331日,区安委会召开2022年第一季度全体成员(扩大)会暨安全生产、森林防灭火工作部署会,对清明、五一期间森林防火工作进行全面部署,要求各乡(镇)街道、林场在清明节前进行一次全面的隐患排查,通过宣传车、宣传横幅、电子屏、微信、防火码等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强化宣传教育,增强防范意识。通过媒体广泛宣传,发放各类宣传册,张贴宣传横幅,全区深入社区、农村发放宣传单、宣传用品7000余份、新增森林防灭火宣传标语100()、出动森林防火宣传车20余辆次,营造了良好的森林防灭火氛围。强化工作举措,注重督查检查。为扎实做好清明、“五一”、国庆和党的二十大期间森林防火工作,按照全市森林防灭火工作统一部署安排,区森防办组织应急、林业部门根据市森防办工作要求,成立联合暗查暗访组,深入鲇鱼山镇、丽阳镇、新枫街道等基层一线,重点对森林防火宣传教育、火灾隐患排查、值班值守等情况进行了明察暗访。

3.强化应急处置,压紧压实工作责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到岗带班、关键岗位24小时值班制度和事故信息报告制度。不定时抽查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值班值守情况,确保在岗在位并严格落实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对于辖区发生的险情,能做到第一时间到场快速处置。530日,新枫街道三河新村一居民房屋塌方造成1人被困,区委副书记、区长伊文斌,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乐先锋接报告后,亲临现场靠前指挥,组织救援人员果断快速处置,成功营救了被困人员。因信息上报及时、处置得当,被中央电视台正面报道,被省应急厅主要领导肯定。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安全生产风险不确定因素较多。受疫情防控、外部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安全生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复杂。特别是有些企业反复停开工、设备反复停开车,一些企业对双重预防机制认识不到位,在安全管理上“打折扣”“搞变通”,“三违”现象时有发生,事故风险高,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复杂。 

二是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一些企业对外包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管控还存在盲区和漏洞,个别监理公司现场监理处理不及时,企业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不到位,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的三方安全监管流于形式,监护、监理缺位,监管责任缺失。外包施工单位和劳务公司安全责任意识差、人员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还不够牢固,安全事故多发易发的态势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亟需加以整治。 

三是企业安全生产内生动力未得到有效发挥。中小企业重生产轻安全、重效益轻安全投入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安全教育培训、安全防护措施、安全专业化管理和隐患排查体系建设亟待提升,企业由被动接受安全监管向主动加强安全管理的观念要尽快转变。 

四是行业监管有短板。区安委会各专业委员会作用发挥有待加强,协办部门积极作为、主动参与不够,群策群力、联防联控的监管合力打了折扣。部分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专业监管力量不足,“打非治违”措施不够有力,“监督检查多、执法处罚少”问题还不同程度。

五是“防”和“救”的职能尚未真正理顺。“防”是属地和各行业主管部门职责,“救”是应急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有主有次、有统有分。但是应急管理部门承担了大量日常工作推进力度上有待加强。

六是编制人员较少。区应急管理部门承担“两委三部”办公室(区安委会、区减灾委员会、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区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大量的日常工作,目前现有在编在岗人员9人(公务员4人、事业编制5人),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四、2023年工作重点

(一)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对照安全生产职责和“三管三必须”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依法监管,从严监管,全方位监管,严格履行监管责任,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把严肃问责追责作为推动工作落实的有力抓手,对责任不落实、不到位的部门和单位严肃问责追责,督促行业部门不断强化安全监管责任;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加大企业违法成本,倒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二)进一步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着力实施企业本质安全提升工程,加强对企业的监督检查,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牢固树立抓安全的意识,提高企业安全管理能力。推动企业定期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和危害辨识,针对高危工艺、设备、物品、场所和岗位等,加强动态分级管理,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实现可防可控。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专业化安全隐患排查机制,开展定期排查、随机排查和重点排查,做到自查自改,全面彻底排查整治各类安全隐患,做到排查和治理“全覆盖”,实行隐患排查、登记、评估、治理、销号全过程记录和闭环管理,真正把漏洞堵住,把隐患消除。 

(三)狠抓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整治。加大防范力度,强化源头管控,深入排查各类安全隐患,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定期开展专业化的隐患排查治理。突出对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消防等事故易发多发行业领域的重点整治,认真安全生产大检查,深查细查各类安全风险,做到“全覆盖、零容忍、真落实”。 

(四)加大督查力度和处罚力度。采取综合督查、联合检查、暗查暗访等多种形式加强督导,聘请安全生产专家参与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全面提升安全检查质效。对查出的问题隐患果断采取限期整改、停业整顿、行政处罚等手段,形成有力警示震慑,倒逼各经营单位主动落实主体责任,同时,加大对新兴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管,强化事前防控,切实消除事故隐患。 

(五)加快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大指挥平台和信息化建设力度,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共享,做到互联互通。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督促和监督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各类专项预案的应急演练,并组织人员参加市、区各项应急救援培训和实战演习,不断提高应急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 

(六)加大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魅力昌江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持续向公众普及安全应急知识。结合“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五进”、“11.9”消防宣传日等主题宣传活动,进一步普及安全生产知识,培育安全生产文化,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安全氛围,不断提升全民安全防范意识。

                                    

相关文档:
相关附件: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