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路蜿蜒向前,木质门窗斑驳着时光的痕迹。8月19日,记者走进三闾庙历史文化街区深处,推开一扇挂着“老油坊”木牌的院门,阵阵醇厚的油香混杂着木质的气息扑面而来——这里藏着一座仍保留着老式榨油工具的百年榨油坊,正以静默的姿态诉说着传统工艺的故事。
“现在很少能见到这样完整的老工具咯。”榨油坊的老板周师傅笑着迎上来,指向前方靠墙摆放的巨大木榨。记者凑近细看,这木榨由整根粗壮的樟木凿刻而成,近三米长的榨膛内壁光滑却布满细密纹路,“这是祖辈传下来的,得有一百二十多年了,一次性可以榨900斤油。”周师傅伸手摸着木榨边缘,“樟木结实还防虫,当年选料就费了大功夫,光找这根合适的木料就跑了两座山。”
顺着周师傅的指引,榨油坊的“老伙计们”一一映入眼帘:最让人感受到视觉冲击的,是院子里正中央有个宽度达10米的碾场,青灰色的石面上凹出一圈均匀的弧痕,“以前轧油菜籽、芝麻油就靠它,牛推着碾架走,一圈圈把籽轧成粉。”周师傅说着,指了指旁边的木甑——一口深褐色的木桶架在土灶上,甑底的竹篾垫片虽已泛黄,却依旧紧实,“轧好的籽粉得用它蒸,蒸汽把粉焖得软乎乎的,才能包饼。”
最让人驻足的是挂在墙边上的“撞杆”。这根碗口粗的硬木杆一头连着铁箍,另一头缠着厚厚的棉布,周师傅拽着撞杆演示:“蒸好的粉包成圆饼放进榨膛,就靠撞杆撞紧楔子加压出油。”他轻轻推动撞杆,木杆与榨膛碰撞发出沉闷的“咚咚”声,虽未正式榨油,却让人仿佛看到了当年工匠们喊着号子、交替撞杆的热闹场景。
据了解,三闾庙的榨油坊是“老字号”,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周师傅已经做了52年,榨油包括菜籽油、芝麻油、花生油、木子油、桐油等。
“现在坊里也有新设备,但这些老工具我舍不得丢。”周师傅拿起一块用了多年的油布,擦拭着木榨上的灰尘,“上个月有游客来,见了石碾子直拍视频,说从没见过这么大的榨油工具。”如今榨油坊每天开放体验,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石碾子怎么转、木甑怎么蒸,“孩子们围着问东问西,我就给他们讲老辈榨油的事,这手艺的故事,总得有人听、有人记。”
走出榨油坊时,夕阳正透过街区的檐角洒下余晖,老油坊的木门在风中轻轻晃动。那座沉默的木榨、磨旧的石碾,不仅是三闾庙历史文化街区里的一道风景,更是藏在烟火气里的时光印记——当传统工艺与老巷的故事相遇,老街区的肌理里,便又多了一份可触可感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