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砖黛瓦映晴空,古窑薪火照初心。国庆前夕的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宋代龙窑的斑驳窑壁浸润着晨光,清代镇窑的红砖肌理藏着千年瓷魂,一场融合陶瓷文化、红色记忆与家国情怀的文明实践活动在此拉开帷幕。当《瓷骨生花》的宣讲声穿透瓷音水榭的晨雾,当少儿舞者的裙摆掠过瓷片铺就的小径,昌江区“窑火红韵祭英烈 瓷都丹心庆华诞”活动,正让文明新风与千年窑火在此共燃。
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陶瓷文化底蕴深厚,红色历史同样熠熠生辉。9月30日,昌江区紧扣时代主题,将陶瓷文化与红色传承、文明实践相融合。让参与者于感悟陶瓷艺术魅力时,重温光辉历史,激发爱国热情,凝聚奋斗力量,以瓷都儿女赤诚丹心致敬英烈、祝福祖国,营造爱国荣邦、崇德向善的浓厚社会氛围,助力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推动文化与文明实践深度融合。
活动以7个特色节目串联起“文化传承—红色记忆—家国共情”的逻辑脉络,每个节目都成为文化与精神的“具象表达”。《朱德的扁担》少儿舞者以稚嫩肢体复刻“朱德挑粮”场景,将“艰苦奋斗”精神拆解为托举、跋涉等动作,让革命故事在童真演绎中焕发新生,诠释“红色传承要从娃娃抓起”;《我大写的中国》诗朗诵以“从地理中国到精神中国”的递进,少年声线将“爱国”从山河礼赞升华为文化认同,点燃青春群体的家国共鸣;《瓷骨生花》宣讲聚焦“窑火与特殊教育”的碰撞——聋哑学生触摸瓷土感知温度,自闭症少年捏塑释放想象,打破“陶瓷传承”的边界,展现文化“无差别滋养”的力量,成为活动最动人的“人文注脚”;《泥塑瓷薪》“揉泥、拉坯”等制瓷工序转化为舞蹈语言,让非遗技艺以动态美学呈现。这场“非遗年轻化”探索,让陶瓷文化从“博物馆展品”变为“舞台生命”,拓宽了传承路径;《繁星》与《我和我的祖国》两首合唱串联出“个体微光”与“家国大爱”,中学生用青春嗓音诠释“爱国可以浪漫而炽热”;《强军战歌》的前奏刚起,青年人的刚毅与少先队员的朝气在歌声中碰撞,嘉宾中的退伍老兵不自觉地抬手敬礼,传递出“强国必须强军”的时代强音,彰显全民国防教育的实践价值;谢幕合唱《歌唱祖国》让政企校三方联动,合唱引发全场跟唱,将“爱国荣邦”的情感推向顶点,实现“表演 ”到“全民共情”的升华。
此次“窑火红韵祭英烈 瓷都丹心庆华诞”文明实践进景区活动,是昌江区推动文化传承、文明实践与爱国教育融合的生动实践。通过陶瓷文化这一独特载体,将红色基因、爱国精神传递给广大干部群众与游客,让文明实践阵地延伸至景区,实现文化浸润与文明传播。从艺术表演呈现陶瓷文化魅力,到红色节目传承革命精神,再到特殊教育、非遗展示彰显文化温度与多元包容,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展现瓷都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不仅丰富景区文化内涵,提升游客文化体验,更凝聚全区上下奋进力量,助力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为国庆佳节增添浓厚文化与爱国氛围,让文明新风在古窑景区扎根,随陶瓷文化传播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