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区政府网 | 市政府门户网站 | 网站无障碍 | 关怀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自然资源

景德镇市昌江区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期: 长期有效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信息索取号: 736355488/2025-16783 发布时间: 2025-09-03

昌江区地处山区与丘陵地带,地质条件复杂,降水集中,在雨季、汛期等时段,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严重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学习科学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是守护家园安全的重要保障。以下为昌江区居民精心梳理常见地质灾害的预防与应对方法。

一、山体滑坡与崩塌

山体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崩塌则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昌江区部分山区岩土体较为破碎,在强降雨、地震或人为工程活动影响下,滑坡、崩塌风险较高。

(一)预防措施

谨慎选址建房:在昌江区新建房屋,务必避开三类高风险区域。一是坡度陡峭(>25°)且岩土体松散的山坡,如鲇鱼山镇部分风化花岗岩分布区;二是有明显裂缝、坡体变形迹象的地段,像荷塘乡一些老旧矿山周边;三是历史上曾发生过滑坡、崩塌的区域及其周边500米范围。优先选择地势平坦开阔、基岩稳定(如昌江城区部分沉积岩分布区)的地方建房,若在山区选址,提前咨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昌江分局,必要时开展简易地质勘察。

强化日常巡查:居民要养成定期巡查周边山体的习惯,重点留意以下异常。坡体表面出现新裂缝,宽度从几毫米到数厘米不等,且裂缝持续加宽;坡脚土壤隆起、鼓胀,或有小型土石塌落;坡面上树木、电线杆、房屋墙体出现倾斜,且非地基沉降所致;雨后坡体传出异响,如土石摩擦声、水流渗透声,或有小规模“流土”现象。一旦发现,立即向所在村(居)委会或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昌江分局报告。

做好雨季防护:昌江区雨季集中在5-9月,此时山体滑坡、崩塌风险大增。提前疏通房屋周边排水沟、涵洞,确保雨水能迅速排离坡脚,防止雨水浸泡岩土体,降低坡体稳定性。对房屋后方或周边易冲刷的坡体,可用塑料薄膜、防水油布覆盖(固定牢固,防风吹),减少雨水直接渗入。条件允许时,在坡体撒播草籽、种植低矮灌木,增强坡面抗冲刷能力。

(二)治理措施

简易支挡控险:当发现滑坡体规模小、下滑力弱,如坡脚局部鼓胀、小型土石溜塌,可采用简易支挡措施。用沙袋、编织袋装满砂石或黏土,在滑坡体前缘堆积成挡墙,挡墙高1-2米、底部宽2-3米、顶部窄,呈梯形结构,确保整体稳定,能阻挡坡体继续前移。若滑坡体有渗水,在挡墙底部预留排水孔(用PVC管),避免积水冲垮挡墙。

坡面加固稳坡:对于坡面松散、易风化的小规模滑坡,先清理坡面松散土石,铺设孔径5-10厘米的铁丝网,用长度30-50厘米、间距1-1.5米的钢钉将铁丝网固定在坡体上(钢钉需打入稳定基岩或密实土层),再在铁丝网上喷射5-10厘米厚的薄层混凝土,或涂抹水泥浆,形成防护层,减少坡面风化和雨水渗透。若缺乏混凝土,在坡度较缓(<20°)的坡体,可在铁丝网内填充稻草、茅草与黏土的混合物,压实后作为“生态防护层”。

二、泥石流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昌江区山区沟谷众多,部分沟谷内堆积大量松散土石,雨季强降雨极易引发泥石流。(一)预防措施

定期清理沟谷:居住在泥石流沟谷周边(如丽阳镇部分山区沟谷)的居民,每年旱季(10月-次年4月)需组织清理沟谷堆积物。重点清除枯枝落叶、杂草、生活垃圾,这些杂物易被雨水裹挟,增大泥石流规模;清除沟道内松散土石,尤其是直径>50厘米的石块,防止堵塞沟道,引发水流漫溢;清理沟谷两侧坡体垮塌的土石堆,确保沟道底部平整,水流顺畅。清理时注意安全,不在沟谷内长时间停留,发现沟壁松动立即撤离。

设置清晰预警:在泥石流沟谷的上、中、下游设置醒目预警标志。上游设红色警示牌,标注“泥石流危险区,暴雨时禁止停留”,并预留昌江区地质灾害预警电话;中游设黄色警示旗,安排专人在雨季每天监测沟谷水流、土石变化,发现异常立即通过铜锣、喇叭通知下游;下游设绿色逃生路线牌,明确指示“向沟谷两侧高处(坡度缓、无垮塌风险的山坡)撤离”,切勿沿沟谷上下游逃跑(泥石流流速可达5-10米/秒,难以逃生)。

(二)治理措施

修筑导流堤:在泥石流沟谷较顺直、水流易冲刷沟壁的地段,修筑导流堤引导水流。用黏性土分层夯实筑土堤,或用装满砂石的沙袋堆叠后用铁丝固定成沙袋堤。堤高0.5-1米、顶宽0.3-0.5米,堤身与沟谷底部紧密结合,走向与沟谷主流方向一致,引导水流沿固定通道流动,减少对沟壁冲刷。

搭建拦石坝:针对沟谷内石块较多、易形成“石流”的情况,在沟谷狭窄段或弯道上游搭建拦石坝。用直径10-20厘米的圆木或粗壮毛竹作坝体骨架,横向架设在沟谷两侧稳定岩体上,在骨架内填充石块(底层大石块、上层小石块),缝隙用沙袋填塞,坝体高1-1.5米、宽2-3米(依沟谷宽度调整)。同时预留排水孔(用圆木或PVC管),让水流排出,防止坝体被洪水冲垮,降低泥石流流速,减少下游冲击危害。三、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昌江区部分区域因地下采矿活动、岩溶发育或不合理抽取地下水,存在地面塌陷隐患。

(一)预防措施

密切关注地面异常:日常重点观察居住或活动区域地面,尤其是地下工程施工周边(如昌江地下管廊施工区),注意地面有无不规则裂缝(缝宽几毫米到数厘米,伴轻微下沉)、局部凹陷(如路面、庭院出现“小坑”)、地面冒水(带泥沙的地下水);老旧房屋周边,留意墙体是否出现斜向裂缝(非温度变化导致),地面与墙体有无“脱空”;农村水井周边,关注水井水位是否突然下降、井水是否变浑浊(可能是地下土层流失信号)。若发现轻微裂缝(缝宽<1厘米),及时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填充,阻止雨水、地下水渗入,持续监测裂缝变化,若裂缝扩大或出现明显下沉,立即撤离并报告昌江区住建部门或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合理利用水资源:昌江区农村地区若依赖地下水(如水井)生活,避免过度取水。控制抽水频率,灌溉采用“分时段、小流量”方式,减少连续抽水;修建蓄水池收集雨水,或接入乡镇集中供水系统,降低对地下水依赖;水井周边50米内严禁堆放垃圾、排放污水,防止污染地下水、软化土层。(二)治理措施

针对小型地面塌陷(塌陷坑直径<5米、深度<3米),可采取以下填充修复措施。

小型塌陷坑(直径<2米、深度<1米):先清理塌陷坑内杂物,如垃圾、松散土石,确保坑壁稳定;再用土石分层回填,每层回填后夯实,直至与地面平齐;最后在表面铺设一层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增强地面稳定性。

较大塌陷坑(直径2-5米、深度1-3米):先在塌陷坑底部铺设一层大块石(直径>30厘米),作为基础支撑;再填充土石混合物,分层夯实,每层厚度20-30厘米;接近地面时,用细土或灰土回填,夯实后铺设混凝土层(厚度10-15厘米),恢复地面正常使用功能。填充过程中,若发现坑壁有坍塌迹象,及时用木板、钢板桩等进行临时支护。


相关文档:
相关附件: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