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昌江时讯 > 部门动态

昌江区对流动摊贩乱象治理出实招

发布时间: 2025-10-14         作者: 文 字:徐鑫鑫         来源: 魅力昌江         访问量:

流动摊贩治理是城市管理的“老大难”,既关乎民生温度,又考验治理精度。如何在保障民生需求与维护城市秩序间找到平衡点,从根源上化解矛盾?近期,昌江区聚焦辖区14处流动摊贩聚集区(主要分布于景泰路康家花园、茶山路等地)、约800户摊贩(集中在早夜市经营)引发的系列乱象,以“疏堵结合、标本兼治”为核心思路,通过定方案、设摊点、创模式推进规范化管理,全力破解治理难题,平衡“民生温度”与“城市秩序”。

此前,流动摊贩虽为部分市民生活提供便利,但也带来多重管理难题。早夜市摊贩占用机动车道两侧、非机动车道及小区进出口经营,部分外来摊贩直接将货车停在路边、路口售卖,甚至有人将三轮车改装成加装燃气瓶的“移动灶台”,既堵塞交通又埋下消防隐患;收摊后的现场更是狼藉不堪,菜叶污水遍地、垃圾桶爆桶,环卫工人工作量陡增,噪声与油烟也让周边居民怨声载道。一边是低收入群体的就业需求,一边是市民对整洁安全环境的期待,如何平衡二者成为城市治理的关键考题。

面对这一“老大难”问题,昌江区城管局以“疏堵结合、标本兼治”为核心思路,打出一套治理“组合拳”,推动流动摊贩管理从“无序”向“有序”转变。

科学定方案,划好“经营圈”:以属地街道办为主导,出台流动摊贩管理实施方案,通过“定区域、定业态、定时间”的精准管控,经多部门联合会审,依托社区闲置空间、道路两侧空地及空闲市场,科学划定便民摊点区,实行“一点一策”分类管理,既优化市容、完善业态,也助力低收入群体就业。

合力设摊点,织密“保障网”:在便民摊点落地过程中,昌江区整合三个街道及城管、公安、交警、消防、自规、市监等部门力量,成立便民摊点规范管理专班。结合辖区实际,划分核心管控区、疏导区、固定摊区三类区域,目前已在非主干道、空闲场地初步拟定14个便民摊点(涵盖生鲜蔬菜、特色小吃等业态,可提供约800个摊位)。前期经多部门实地摸排、现场联审并公示后,目前属地街道已全面接手日常管理,各摊点均设置公示牌、明确管理办法,完成摊贩信息登记。

创新强模式,激活“自治力”:推行“双轨共治”管理模式,以康家花园为例——一方面,由街道联合职能部门加强日常管理和联合整治;另一方面,建立摊贩自治群,推选“摊贩群主”负责维护秩序、管理群聊沟通、统一出摊时间,充分调动摊贩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形成“部门监管+摊贩自治”的协同治理格局。

记者从区城管局获悉,下一步将从三方面深化治理,推动流动摊贩治理工作从“规范”向“长效”迈进。“疏堵结合”细化分区管理:核心管控区全面禁摊,通过“定点值守+动态巡查”严打非法占道,发现摊贩后及时引导至就近疏导区;疏导区科学划分经营标线、设置标识牌,要求摊主按规经营,落实定人定岗定责,践行“721工作法”,督促摊主做好卫生清理、设置防油垫,执行“三包”责任制、“三拍制度”与垃圾分类要求,对屡教不改者依法处罚;固定摊区将结合市民需求、城市发展规划及疏导区运行情况,进行动态调整规划。“责任到人”推动协同共治:明确街道为疏导区日常管理主体,负责摊贩备案、摊位分配与日常巡查;城管部门负责执法监督,依法处置违规行为;其他相关部门按需配合,推行“街道吹哨,部门报到”联动机制,确保问题快速响应。同时,按区域划分摊贩自治小组,推选出“摊组长”,协助管理部门维护秩序、传达政策、调解纠纷,进一步强化共治合力。“部门联动”健全长效机制:建立联合执法长效机制,由区政府牵头、街道组织,联合公安、城管、市监、消防等部门定期开展执法行动,重点查处核心管控区非法摆摊、疏导区违规经营等行为,持续巩固治理成效,避免乱象反弹。

这场正在进行的流动摊贩治理实践,不仅是对城市管理方式的优化,更折射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昌江区并未简单“一刀切”禁止摊贩经营,而是通过精细化管理,为民生需求留出空间。在此,也呼吁广大流动摊点经营者,主动配合管理,通过规范的经营行为让城市的“烟火气”更具“文明味”。


相关文档: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