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江区政府网 | 市政府门户网站 | 网站无障碍 | 关怀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策法规 > 其他文件

昌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建立区、乡镇(街道)行政执法 协作配合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有效期: 长期有效 公开时限: 长期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信息索取号: 736355488/2025-01144 发布时间: 2024-12-20

昌府办字〔2024〕56号

昌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区、乡镇(街道)行政执法协作配合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级各行政执法部门:

为贯彻落实《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中共江西省委社会工作部印发〈关于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工作方案〉的通知》(赣社发〔2024〕7号)文件要求,进一步规范基层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现就建立区级行政执法部门和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协作配合工作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昌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12月20日


一、总体要求

围绕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立足于突出行政执法工作的统筹协调指挥职能,按照分工科学、权责明确、衔接有序、运行顺畅的原则,以加强乡镇(街道)和区级行政执法部门行政执法协作配合为重点,规范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行为,建立健全综合行政执法协作配合运行机制,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协作通畅的工作格局,为建立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提供有力保障。

二、主要任务

(一)厘清职责边界

各乡镇(街道)与区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围绕建立健全区、乡镇(街道)之间无缝衔接的监管机制,厘清源头监管、后续监管、末端执法的界限。区级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本行业的管理工作,要切实落实主体责任,加强源头监管,依法履行政策制定、审查审批、批后监管、业务指导等职责,不得以行政处罚权已赋予乡镇(街道)为由拒不履行监管职责;要积极配合做好综合行政执法职权行使所涉及的检验、检测、鉴定、认定等技术支撑工作。各乡镇(街道)要依法履行行政处罚及与之相关的行政监督检查、后续监管、行政强制措施等职责。

)理顺层级关系

1.乡镇(街道)与区级业务主管部门

各乡镇(街道)在其乡镇(街道)区域范围内承接赋权事项,接受有关区级业务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区级业务主管部门要继续全面履行监管职责,根据赋权范围,提供业务培训、政策指导和技术支持,积极研究制定与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会同属地乡镇(街道)协调基层执法行动,组织跨区域、重大执法行动。

2.乡镇(街道)与相关区级部门派驻执法机构

各乡镇(街道)要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辖区内各派驻机构和执法力量,完善执法联动机制,消除监管盲区,实施区域内综合执法和联合执法。

)加强执法协作

区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和各乡镇(街道)加强沟通,强化执法协作,建立健全无缝衔接的监管机制,避免监管漏洞。

1.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区级业务主管部门应当将与各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相关的管理信息提供给各乡镇(街道),及时转送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执法解释,以及上级主管部门出台的行政规范性文件、行政执法动态信息。各乡镇(街道)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后,应及时书面抄告区级业务主管部门备案。

2.加强部门联动协作。属地乡镇(街道)在查处违法行为过程中需要区级业务主管部门认定、技术鉴定或提供咨询意见的,应向区级业务主管部门提交执法协作文书。区级业务主管部门应自收到执法协作文书后3个工作日内,书面反馈认定、鉴定或咨询意见;对于情况紧急或证据可能灭失的,区级业务主管部门应及时派员现场处置;需技术鉴定、情况复杂的,可适当延长反馈意见期限。属地乡镇(街道)在执法活动中发现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应及时通报相关区级业务主管部门,并可会同区级业务主管部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案情,商讨对策,联合执法。区级业务主管部门应及时分析研究,提出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区级业务主管部门开展专项监督检查、行政审批、行政确认等工作,需要属地乡镇(街道)参与的,应向属地乡镇(街道)出具书面通知,情况紧急的也可先电话通知。

3.加强业务指导和技术保障。区级业务主管部门可采取集中培训的形式,指导乡镇(街道)开展综合行政执法工作。乡镇(街道)需要业务指导的,区级业务主管部门应采取上门辅导、座谈、咨询等方式,指导综合行政执法人员熟悉相关业务、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正确使用执法设备,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区级业务主管部门应做好检验、检测等必需的技术保障,为乡镇(街道)开展执法活动提供技术支撑。

(四)建立工作制度

1.建立赋权执法事项培训制度区级行政执法部门要指导、参与乡镇(街道)按照《江西省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5年)》(赣府厅发〔2023〕21号)要求,通过集中培训,邀请乡镇(街道)行政执法人员参加现场检查、调查取证、应急处置、案卷制作等执法活动,全面提升乡镇(街道)行政执法人员能力素质。

2.建立案件移送协调协作制度。区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权下放后,应与乡镇(街道)建立案件移送相互抄告制度。案件移送应以区级业务主管部门、乡镇(街道)的名义进行,不得以内设机构的名义移送,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除外。应确定负责办理案件移送、受理等工作的具体联系部门及联系人,相互配合,并定期沟通案件进展和处理情况。乡镇(街道)、区级业务主管部门在移送案件时,应形成基本违法事实的书面材料。移送的案件材料包括涉嫌违法案件移送函、案源材料(现场检查记录、现场照片、举报投诉材料等)、初步证明违法行为事实情况的相关证据材料等。移送的案件应经单位主要领导批准、书面移送。

乡镇(街道)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现违法行为属于区级业务主管部门管辖的,或区级业务主管部门在日常监管过程中发现违法行为属于乡镇(街道)管辖的,应在5个工作日内移送有管辖权的一方处理;因调查核实等客观原因确需延长移送期限的,应事先告知有管辖权的一方,但移送期限最长不超过10个工作日;情况紧急的,应在24小时内移送有管辖权的一方处理;发现违法行为正在进行的,应立即责令当事人停止违法行为或采取相关措施及时制止,防止违法行为进一步扩大,并及时告知有管辖权的一方处理。受移送单位应在5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移送单位受理情况。

乡镇(街道)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发现重大疑难违法行为,需移送区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征得区级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参照上述要求办理。

3.建立举报投诉信访受理制度。对于涉及赋权事项的举报、投诉、信访,适用首问负责制,率先接到举报、投诉、信访的单位作为第一责任人予以受理。但明确不属于本单位职能,应告知举报人、投诉人或信访人向有权机关提出。

乡镇(街道)接到举报、投诉、信访的,应及时受理。经初步核实未发现违法行为的,由乡镇(街道)直接答复举报人、投诉人或信访人;经核实需要实施行政处罚的,按职责权限及时立案调查并实施相应的行政处罚;需要移送的,以及主要涉及管理问题的,形成相关书面资料移送相应区级业务主管部门处理。

区级业务主管部门接到举报、投诉、信访的,应及时受理。经初步核实未发现违法行为的,由部门直接答复举报人、投诉人或信访人;经核实需要实施行政处罚的,按职责权限及时立案调查并实施相应的行政处罚;需要移送的,形成相关书面资料移送属地乡镇(街道)处理。

4.建立执法案件协调会商制度。各乡镇(街道)与区级业务主管部门应建立协调会商制度,协调处理行政执法中的普遍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会商研讨综合执法和联合执法的主体、程序、权限等业务问题,协商解决监管、处罚有关管理、技术和法律适用问题。对发现的重大案件线索,专题研究案情,组织协调推进联合执法。

协调会商形式可分为例行会议和专题会议,例行会议由区级业务主管部门召集,原则上每半年召开1次;专题会议由区级业务主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适时召开。参加对象为区级业务主管部门分管领导、责任科室负责人,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负责人、有关业务人员,并可视情邀请区司法局及其他相关单位参加。区级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形成会议纪要,相关单位应贯彻落实会议纪要有关要求。

5.建立两法衔接制度。建立乡镇(街道)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制度,实现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无缝对接。属地乡镇(街道)发现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应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不得以罚代刑。当事人不履行行政决定的,属地乡镇(街道)应依法强制执行或向区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对以暴力、威胁等手段阻碍综合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公安机关应及时依法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建立职责分工争议协调制度。区级业务主管部门与乡镇(街道)发生职责分工争议的,由双方在对违法行为先予协同处置的前提下,按照统一效能、权责一致、不推诿、不扯皮原则进行协商解决。不能协调解决的,由司法局介入协调解决。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乡镇(街道)和区级各行政执法部门要高度重视综合行政执法协作配合工作,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把建立综合行政执法协作配合工作机制摆上突出位置,深入研究、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工作顺利推进。

(二)狠抓工作落实。乡镇(街道)和区级各行政执法部门应按照本实施意见并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完善相关工作机制。乡镇(街道)和区级各行政执法部门要充分发挥基层社会治理多种优势,增强监管合力,提高行政执法效能。

(三)强化执法监督。区司法局要强化对综合行政执法协作配合责任的刚性约束,制定并落实乡镇(街道)和区级各行政执法部门之间的责任追究制度,将乡镇(街道)和业务主管部门协作配合落实情况纳入法治政府考核内容。对区级行政执法部门不按照职责分工履行职责,拒不履行业务指导、技术支撑、信息共享、执法协助等协作配合义务的,按规定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责任。

有关单位名单

  (排名不分先后)

区委办(区档案局)、区委宣传部(区委网信办)、区委统战部(区民宗局)、区教体局、区民政局、区财政局、区住建局、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区商务局、区卫健委、区应急管理局、区审计局、区林业局、区市监局、区统计局、区城管局、区医保局、区司法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区人社局、昌江公安分局

吕蒙街道、鱼山镇、丽阳镇、荷塘乡


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