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出台背景
慢性病发病率的快速增长,除慢性病危险因素外,还与经济、社会、人口和医疗服务等因素密切相关。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慢性病患者的基数也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随着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慢性病患者的生存期也在不断延长。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危及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偏低,吸烟、过量饮酒、缺乏锻炼、不合理膳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比较普遍,我国慢性病的防控任务任重而道远,做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将维护人民健康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通过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动员社会、全民参与综合控制慢性病社会和个体风险,总结经验,推广应用,以点带面全面推动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
二、制定依据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的任务要求,并明确了“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的发展目标。《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 2025 年)》中提出推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新发展。以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培育适合不同地区特点的慢性病综合防控模式。
三、主要内容
根据《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指标体系(2020版)指标要求,明确示范区基本内容有八大项二十四个类别,八大项内容是政策发展、环境支持、“三减三健”专项行动,体系整合、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慢性病全程管理、监测评估和创新引领,现就具体内容解读如下:
(一)政策发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多部门协作联动机制,多部门协同配合,统筹各方资源,加大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力度,在环境治理、烟草控制、健身场所设施建设等方面采取积极行动,保障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可持续发展。成立迎接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审工作专班,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区复审迎检工作的组织领导。各成员及责任单位要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把复审迎检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推进力度。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设立联络员,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工作进度,协商并调度工作开展。建立健全复审迎检工作目标考核机制,区专班办公室负责制定督导考核方案,落实督导检查责任,通过日常督查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复审迎检工作的综合协调、情况调度和督查指导,及时掌握进度情况,针对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进行督促整改。
(二)环境支持。开展健康细胞建设,在全区范围内建设健康社区、单位、学校、食堂、餐厅/酒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院均建设自助式健康检测点,检测结果录入健康档案,实现信息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院能够提供个性化健康指导。完善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社区15分钟健身圈/农村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设备完好率达到10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平方米。在全区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设置禁止吸烟警语和标识,全区范围内禁止烟草广告。示范区建设与国家卫生城市建设等紧密结合,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文化、休闲、科教、健身等功能,构建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为慢性病防控工作提供全方位健康支持性环境。
(三)“三减三健”专项行动。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全民营养周、中国减盐周、全国爱牙日、世界骨质疏松日等健康生活方式主题日(周)期间进行“三减三健”各个方面内容的专项宣传。推广使用健康“小三件”(限盐勺、定量油壶和健康腰围尺)等专项活动,使其融入千家万户的生活之中。
(四)注重体系整合。加强慢性病防控单位建设,构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上下联动、“三位一体”的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
(五)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持续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用群众通俗易懂的方法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强化个人健康责任意识,提高群众健康素养;依托全民健身运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等载体,促进群众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六)慢性病全程管理。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供面向全人群覆盖生命全周期的慢性病全程管理服务,开展健康咨询、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等个性化健康干预;以癌症、高血压、糖尿病等为突破口,强化早期筛查、早期发现,推进早诊早治。
(七)监测评估。规范开展覆盖全区的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监测,掌握重点慢性病状况、影响因素和疾病负担,利用省、市、区三级人口健康信息和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重点慢性病监测数据互联互通。每5年开展一次慢性病及社会影响因素状况调查,调查报告定期发布。
(八)创新引领。各镇街和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将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与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和公共服务、公共产品供给相结合,探索建立符合我区实际的慢性病综合防控新模式、新方法、新业态。区专班办公室要及时发现先进典型、提炼亮点、总结经验,积极加以推广应用。
四、新旧政策差异
(一)知识知晓率:居民重点慢性病核心知识知晓率≥70%。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5%。30岁以上高血压知晓率≥60%,18岁以上糖尿病知晓率≥55%。
(二)健康行为形成率: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低于20%,开展工间健身活动单位覆盖率≥80%,社区15分钟健身圈/农村行政村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每年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开展至少1次健身竞赛活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40%。食盐与食用油的摄入量低于本省平均水平3%以上。
(三)慢性病管理率:3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70%,3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70%;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高于本省平均水平30%及以上,自我健康管理小组社区覆盖率达到50%以上。
(四)慢性病控制率: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和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
(五)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中、小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比例达到100%;全区实施儿童窝沟封闭学校比例≥60%,12岁儿童患龋率低于25%;幼儿园、中小学校开设健康教育课覆盖率达100%,每学期以班级为单位,课程≥6学时。寄宿制中小学校或600名学生以上的非寄宿制中小学校配备专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00名学生以下的非寄宿制中小学校配备专兼职保健教师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达到70%,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的中小学校比例达到80%,学生健康体检率≥90%,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50%。
(六)“三减三健”专项行动: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宣传方式,开展健康生活方式日、全民营养周、中国减盐周、全国爱牙日、世界骨质疏松日等“三减三健”相关内容的专项宣传.推广使用(限盐勺、定量油壶和健康腰围尺)健康“小三件”,食盐与食用油的摄入量低于本省平均水平3%及以上。
每年举办或者组织参加“三减三健”相关培训至少一次,在健康社区的社区工作者中至少有1名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
五、惠民惠利举措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机制,积极创造和维护健康的社会环境,探索适宜的慢性病综合防控模式,推进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降低因慢性病造成的过早死亡,有效控制慢性疾病负担增长,提升全区慢性病防控管理水平,推进健康昌江建设。
六、政策咨询
昌江区疾控中心慢病科
政策咨询联系人:刘 娟
咨询电话:0793-8335569